日前,由中央網信辦網絡評論工作局指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南京大學紫金傳媒研究院(北京)承辦的《中國網絡評論發展報告(2019)》藍皮書發布會暨網評智庫研討會在京舉行。會上發布了《網絡評論藍皮書:中國網絡評論發展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由中央網信辦網絡評論工作局發起,旨在對2018—2019年中國網絡評論發展狀況進行系統總結與全面分析,并為未來網絡評論高質量發展提供“參照系”、樹立“風向標”。來自多家高校、智庫、媒體機構的專家參加會議,并就網絡評論發展與建設展開深入研討。網絡評論智庫在會上正式組建并聘任首批專家,為網絡評論提供更加強大的理論指引與智力支撐。
《報告》亮點:為新時代網絡評論“精準畫像”
藍皮書以“總報告+8篇分報告”的形式呈現,綜合運用知識圖譜、社交網絡大數據分析、問卷調查等方法開展研究,全面分析網絡評論傳播規律,立體化呈現網絡評論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探索新時代網絡評論的有效表達路徑。
《報告》依據行為特點、行為動機和內容偏好三大指標,將網絡評論典型用戶分為五類:碎片化低卷入型用戶、社會環境洞察型深潛用戶、新聞導向型活躍用戶、興趣沉浸型用戶、生活資訊依賴型用戶,并從性別比例、地域特征、典型愛好等維度為其“精準畫像”。
研究發現,網絡評論接觸場景趨于碎片化,用戶經常接觸短文字、圖片、短視頻,而較少選擇文章、長視頻和音頻。網絡評論用戶首要關注新聞,圍繞新聞瀏覽相關評論,88%的用戶認為網絡評論與新聞同樣值得看,甚至更值得看。用戶接觸網絡評論最主要的動機是情感性動機,而信息性需求居于次要地位?;ヂ摼W用戶下沉為網絡評論傳播帶來新機遇。分析顯示,用戶下沉促使新興網絡評論傳播渠道崛起,以拼多多、快手、趣頭條等App為龍頭的新興網絡平臺迅速占領了藍海市場。同時,來自小城市、鄉鎮和農村的大量新用戶涌入網絡評論傳播流程,開啟了新一輪的用戶紅利,形成了新的網絡評論文化“圈層”形態。與此關聯,“網絡評論+”發揮入口優勢,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成為《報告》中的一大亮點?!秷蟾妗分赋觯陙黼S著網絡直播、短視頻網站興起,網絡評論逐漸從圖文形態過渡到視頻形態,以口碑評價、短視頻分享、網絡直播等為代表的網絡評論為參與脫貧攻堅等國家戰略提供了重要入口,一些深度貧困地區成為“網紅打卡地”。據相關數據,抖音最熱門的100個縣域景點中,約三成位于貧困縣。
專家研討:“建構一種系統的全媒體評論方式”
中央網信辦網絡評論工作局負責同志表示,網絡評論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驅動、理論支撐、智庫發力,推動網絡評論建設要夯基固本,加快網絡平臺基礎性研究;守正創新,加快網絡評論應用性研究;積極發聲,構建重大輿論引導新格局。
“網絡評論不僅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網絡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的關鍵陣地之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副總編輯、皮書研究院院長蔡繼輝說,以年度報告的形式多維度觀測解讀網絡評論,為網上輿論研究和評論引導提供了有力的實踐參考和理論支撐。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院長李本乾認為,當前的網絡環境發生了三種變化,直接關乎網絡評論的未來發展:一是由議題設計或議程設置轉為屬性設置,二是從情緒的表達轉為問題的詮釋,三是從全民表達轉為全民“討論”。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胡百精提出,應該關注“社會疏離”和“偏好聚合”兩種網絡評論領域存在的問題,探尋公共協商的可能性。他以有關社會話題為例,說明政府、專家、普通民眾如何找到輿論發酵的合適節點介入,從而尋求彼此共識。人民日報社研究部副主任丁丁認為,構建全媒體視角下的網上輿論引導機制,要壯大網上原創內容的生產機制,建立網絡評論形態創新平臺機制、研發主流價值算法培訓機制、完善網上輿論審核把關機制、加強重點平臺的輿情監測機制、健全網絡評論的效果反饋機制。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學部長王曉紅指出,應當建構一種系統的全媒體評論方式或傳播理念,不同媒體、不同渠道、不同平臺具有不同傳播屬性,同一內容針對不同平臺應該有不同的傳播模式,這不是一個簡單長短取舍的問題。
發揮網評作用、助力青少年網民文化價值養成是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李正風的關注所在。他表示,青少年是網絡時代的原居民,他們在網絡上生活的時間所占比重很大,要通過適合網絡空間發展的評論方式有效引導。
(來源:網信長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