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委發文推動農村供暖及風能太陽能發展
2022年1月5日,國家能源局、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聯合印發《加快農村能源轉型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文件明確到2025年,建成一批農村能源綠色低碳試點,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占農村能源的比重持續提升,農村電網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展壯大,綠色低碳新模式新業態得到廣泛應用,新能源產業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補充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綠色、多元的農村能源體系加快形成。
主要目標:
到2025年,建成一批農村能源綠色低碳試點,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占農村能源的比重持續提升,農村電網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展壯大,綠色低碳新模式新業態得到廣泛應用,新能源產業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補充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綠色、多元的農村能源體系加快形成。
繼續實施農村供暖清潔替代:
大力推廣太陽能、風能供暖。利用農房屋頂、院落空地和具備條件的易地搬遷安置住房屋頂發展太陽能供熱。在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地區的農村,整縣域開展“風光+蓄熱電鍋爐”等集中供暖。在青海、西藏、內蒙古等農牧區,采用離網型光伏發電+蓄電池供電,利用戶用蓄熱電暖氣供暖。積極推動生物質能清潔供暖。
合理發展以農林生物質、生物質成型燃料等為主的生物質鍋爐供暖,因地制宜推廣生物質熱解氣等集中供暖,鼓勵采用大中型鍋爐,在鄉村、城鎮等人口聚集區進行集中供暖。在大氣污染防治非重點地區鄉村,因地制宜推廣戶用成型燃料+清潔爐具供暖模式。因地制宜推進地熱能供暖。在地熱資源豐富、面積較大的鄉鎮,優先開展地熱能集中供暖。
南方供暖需求巨大:輕烴燃氣供熱進入熱能賽道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提升,南方供暖的呼聲越來越高。相關專家認為,南方地區系統性清潔供暖潛力巨大,應綜合考慮當地的條件,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推進多能互補、多種供暖技術路線并行發展。中國城鎮供熱協會常務副秘書長牛小化指出,我國南方地區濕度較大,冬季氣候條件以濕冷為主。一般來說,空氣中濕度每增加10%,體感溫度將下降1攝氏度。在冬季,當南北方外界溫度相同時,南方地區居民的體感溫度更低。南方地區采暖需求非常大。
在“雙碳”目標的約束下,傳統的煤炭能源供暖資源緊張,還需提升供暖系統的清潔性和低碳性。目前,越來越多的供暖企業開始布局新能源,并結合綜合能源服務等新業態,不斷提升供暖服務對環境的友好性。
行業專家表示,在碳中和導向下,清潔供暖應當以“安全、高效、清潔、低碳、經濟、智能”為特征。
輕烴燃氣供熱進入熱能賽道
目前,推進南方地區系統性清潔供暖仍面臨多重障礙,亟待破解。有領導指出,在我國南方,有的地區溫度在5攝氏度以下的時間長達三個月,有的則僅有1個月。因此,與北方相比,南方地區采暖季相對較短。在這種條件下,如效法北方地區,統一鋪設管網并集中進行供熱,前期投資大,系統能效低,項目經濟效益較低,一些補充性能源更適合南方。
輕烴燃氣是一種潔凈、價廉的新型液體燃料,屬石化行業的副產品。經過數十年發展已在十余個省市推廣。輕烴作為燃料可替代燃煤和燃油,對我國的環境保護和能源可持續發展有著戰略意義。隨著我國公用事業的改革,必將得到迅速發展。
北京城市副中心不再新增獨立燃氣供熱設施
做為首都北京,在低碳目標的踐行上是義不容辭做好排頭兵,這從2022年2月11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印發《關于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內容可見一斑。
而作為與暖通行業息息相關的清潔能源,亦被寫入了《方案》當中。《方案》中指出,充分挖掘城市副中心資源潛力,全面推動可再生能源優先發展,逐步提升地熱、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規模。提升能源利用總體效率,開展智能微電網示范應用,建立智慧供能系統,實現能源供給向綜合能源服務轉變。與此同時,方案中明確,北京城市副中心不再新增獨立燃氣供熱設施,加大綠色電力在熱泵及儲熱領域的規模化應用;因地制宜利用中深層水熱型地熱、淺層地熱能、中深層井下換熱資源、空氣能和城市余熱資源,推動供熱方式由集中式向分布式轉變,加快實現電氣化、低碳化。
從北京市發改委獲悉,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可再生能源供暖面積突破1億平方米。其中空氣源熱泵供暖占比最高,面積約6500萬平方米;地熱能供暖面積約3500萬平方米;再生水源(污水源)熱泵供暖面積約129萬平方米。綜合預計,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75萬噸。其中北京城市副中心將率先創建全國首個“近零碳排放區”。
吉林力推智慧燃氣智慧供熱讓城市更聰明
近年來,吉林省以結合城市更新行動,謀劃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城市煥發的新活力正在向我們展現出來。為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結合吉林省實際,省住建廳通過實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城市基礎設施補短板、生活垃圾分類、市容市貌環境整治、城市建設安全行動等一系列舉措,努力建設宜居城市、綠色城市、韌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滿足感。
如今,隨著城市發展,智慧水務、智慧燃氣、智慧供熱讓我們生活的城市越來越“聰明”、越來越便捷。“預備,起飛!”1月16日,隨著長春市春城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春城集團)管網輸送公司運行維修班班長陳宇一聲指令,搭載著高清攝像頭和紅外高敏熱成像儀的無人機迅速爬升,在蔚藍的天空中翱翔。今冬,春城集團供熱管網巡檢首次使用無人機,“空中巡檢”漏點定位更加精準,極大提高了巡檢效率,降低管網運行安全風險,數字化賦能智慧供熱再添新翼。
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發展,供熱行業智慧化轉型時期也隨之到來,春城集團率先開創全方位智能供熱生產新局面,圍繞城市熱源科學調配的工作目標,供熱信息網了解到重點建設智慧供熱及多熱源聯網工程,已研發出集生產指揮、遠程監控、視頻巡檢、能耗分析、搶險應急、客服管理、評價考核等功能于一體的國內先進的智慧熱網控制系統,利用智慧供熱的核心技術,對“源-網-站-戶”進行全流程監控,實現高效、快捷、穩定的供熱生產服務。
太古供熱工程榮獲第十九屆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
2022年1月16日,太原市城鄉管理局傳出好消息,山西省重大民生工程、總投資51.64億元的太古供熱工程(古交興能電廠至太原供熱主管線及中繼能源站工程)榮獲第十九屆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太古供熱工程橫跨太原城區和古交市,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地形最復雜的大溫差長輸集中供熱項目,實現供熱面積7600萬平方米,占太原市區總供熱面積的1/3以上。
供熱信息網了解到該工程首次提出并應用以中繼能源站和分散能源站銜接長輸管線、市區熱網、庭院管網的三級大溫差熱網系統,研發并大規模應用多種大溫差關鍵設備,使熱網輸送能力比傳統熱網提高50%。項目在供熱規模、輸送距離、熱網高差、地形復雜等方面開創了世界供熱史上的先河。
太古供熱工程對古交興能電廠6臺汽輪機組進行改造,建設5級凝汽器和2級熱網加熱器,實現7級串聯梯級加熱,將熱網循環水加熱至130℃,為太原市區提供熱源。長輸管道6次穿越汾河、3次穿越高速公路、2次穿過引黃管線、橫穿8座橋梁,囊括了目前供熱管線所有高難度敷設方式。
核能供暖大有可為,但燃煤供暖仍將是主流方式
2021年,海陽核電廠水熱同產同送示范工程應運而生。該工程利用海陽核電機組的抽汽和余熱驅動水熱同產設備,通過多級閃蒸、多效蒸餾工藝,生產滿足飲用水標準的95℃高品質淡水,再通過一根管道輸送到用戶側,并在此進行水熱分離,熱量進入熱力系統,降溫后的淡水進入供水系統。供熱信息網了解到上述技術中的核心設備—水熱同產機組、水熱分離機組等關鍵設備由北京清建能源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北京華源泰盟節能設備有限公司、清華大學共同研發,由北京華源泰盟生產制造。
核能供暖真的安全嗎?在海陽市人民政府的官網上,山東核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元華曾就此問題給出過答案:“從核能發電機組抽取部分發過電后的蒸汽作為熱源(此熱源沒有放射性),通過廠內換熱器,換成高溫水,高溫水再經過管網輸送到各供熱公司的隔壓站進行隔離換熱后,送至各小區換熱站,最后將熱量傳遞至用戶。”也就是說,核能供暖不等于核供暖。整個過程中,回路都設置了物理隔離,只有熱量的傳遞,沒有水的交換,所以是安全的。
未來還有哪些城市有望進入核能供熱時代?
根據國家核安全局網站信息,我國現有遼寧、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共8個省份有運行機組和在建機組。其中,運行的有紅沿河核電廠、石島灣核電廠、海陽核電廠、田灣核電站、秦山核電廠、秦山第二核電廠、秦山第三核電廠、方家山核電廠、三門核電廠、寧德核電廠、福清核電廠、嶺澳核電廠、大亞灣核電廠、臺山核電廠、陽江核電廠、防城港核電廠;在建機組有徐大堡核電廠、國和一號示范工程、三澳核電廠、漳州核電廠、太平嶺核電廠、昌江核電廠。
業內:煤炭利用需要走高效清潔之路
數據顯示,我國冬季供暖面積以年均約10%的增速增長,截至2021年底,全國城市集中供熱面積達120億平方米以上。雖然核能供暖大有可為,但核電站通常建在海邊,受制于傳輸管道建設成本、傳輸過程中熱量流失等因素,能享受到核能供暖的城市均分布在沿海地區。
對于冬季需要供暖的內陸省份來說,供暖方式仍以燃煤和燃氣為主。供熱信息網了解到,燃氣、燃煤鍋爐在運行期間會排放大量的高溫煙氣,這些煙氣經過除塵、脫硫等步驟處理后排入大氣。在這個過程中,被處理之后的煙氣溫度在45攝氏度-55攝氏度之間,蘊含大量的潛熱。如果直接排放不僅浪費能源,由于濕度較高,還會通過煙囪冒出大量白煙。
想要解決上述問題,就需要新技術攻關。上述公司負責人表示,煙氣余熱深度回收技術可深度回收燃氣(燃煤)電廠或燃氣(燃煤)鍋爐排放煙氣中的余熱,將排煙溫度降至30攝氏度以下,回收的熱量通過煙氣余熱深度回收機組提升,加熱熱網回水,可提高鍋爐效率10%以上,同時消除煙氣中的粉塵,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
(來源:供熱信息網)
*文中部分內容轉自網絡,如有涉及侵權請隨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本文內容僅為作者個人觀點分享,并不作為投資參考和技術建議,對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不承擔連帶責任,僅自行謹慎判斷,嚴防風險!